当您来到二堡镇二堡村,只要提起“丫头”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管你敲开哪一家农户的大门,只要你问起关于“丫头”的事,主人都会随口说出一大堆关于她的感人事迹。“丫头”到底是谁?她就是扎根在农村医疗战线上、默默无闻在乡村医务室奉献42年、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爱戴的“白求恩”式的好大夫——刘玉莲。
说是“丫头”,其实她已年过半百,“丫头”是维吾尔族村民对刘玉莲的爱称。初见刘玉莲,一身干净整洁的白大褂,一口地道的“本土”维语,使你很难相信她是一名汉族医生。说起“丫头”,在这名字的背后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是40年前的一天,刘玉莲巡诊来到了玉素甫·买买提老人家里,了解到玉素甫老人由于身患甲状腺肿大和支气管哮喘,已经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她便主动提出要给老人看病,老人看了看她只是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后来才知道老人是因为家庭贫困、没有钱看病。看到老人痛苦的表情,刘玉莲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回到家和家人商量后,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经过了两个多月精心治疗,玉素甫老人的病情慢慢好转,还可以下地干些农活了。老人感动地说:“你真是一个好丫头,你比我的亲女儿还亲啊!从此“丫头”这个名字在二堡村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而且一叫就是42年。
44年的风雨历程,充满着艰辛,尤其是在民族群众占到98%以上的二堡村,一个汉族女同志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起初行医时,语言沟通成了她工作上的最大障碍,仅靠手势比划,闹出了不少笑话,也耽误了给病人看病的时间。刘玉莲为了尽快学会维语,每天除了给病人看病外,就是跟维吾尔族老乡学习维语,经过不断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玉莲不但掌握了维语的读和写,而且还可以用流利的维语和乡亲们进行交流、宣传卫生知识。由于刘玉莲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热情服务,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她没有因此抬高医药费用。刘玉莲仅靠每月300多元的工资和十来亩土地维持着家庭的生活,她默默地在这个维吾尔族村庄里服务着,43年如一日,在她行医治病的过程中,经常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多年以来,累计垫付的药费已达3.5万元。
1986年4月1日晚上十二点,刘玉莲一家人正在休息,只听门外传来急切的呼喊声,刘玉莲听到后,便赶紧穿好衣服,开门一看是毛沙·尼牙孜,只听他慌慌张张地说,他妻子肚子疼的很厉害,让刘玉莲赶快去看一看。她迅速步行赶到一公里以外的卫生所取了必备的药具,气喘吁吁的来到毛沙·尼牙孜的家里,她妻子是一位严重贫血的孕妇。刘玉莲认真地给毛沙·尼牙孜的妻子检查了血压、脉搏、胎心及宫缩情况后,告诉他们要赶快送到医院分娩,但他们说什么都不肯去医院,时间不等人,在这个节骨眼上,刘玉莲没有退缩。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胎儿终于顺利的生了下来,为了确保产妇的安全她一直守护到凌晨5点钟,确认没有危险时,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而这时毛沙·尼牙孜一家人已是泪流满面、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刘玉莲走在回家的路上,她还在惦记着这一家人,恰在这时候突然从漆黑的路边窜出一条狗,将她扑翻在地,她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呆了,她强忍着泪水简单将伤口处理了一下,艰难的、一瘸一拐往家中走去。
刘玉莲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少数民族村民很多老的观念,在以前,村民们对小孩服用糖丸还存有戒心,通过她的广泛宣传和挨家挨户做工作,现如今一到了免疫时间,有孩子的家长就会主动把孩子带到诊所,给孩子打防疫针、吃糖丸。
她能够赢得村民的一致称赞,除了她对待群众就象对待自家人一样之外,最重要还是她那高尚的医风医德和她那坚韧、自强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在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刘玉莲是一个胆大心细,对工作和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她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医学院校,但她坐诊的医务室,已经成了村里的急救站,她也成了拱湃湾的救命丫头。
为了方便乡亲们就医,她开通了电话服务,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她都随叫随到。因为过于劳累,她曾流产过三个孩子。为了给乡亲们看病,她经常把自己的孩子绑在炕桌上。44年来,行医治病已经成了刘玉莲生活的全部,浓浓的民族情意把她和乡亲们紧紧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好邻居、好伙伴。她结婚时,乡亲们为她道喜祝福,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女儿一样按照民族风俗套着马车亲自把她送到婆家。
在这艰辛的44年里,刘玉莲共接纳、治疗的患者超过了30万人次,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她个人也赢得了无数荣誉。她的先进事迹分别被哈密报、新疆日报、人民日报连载,多次被电视台采访。2007年9月,刘玉莲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08年7月,她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9月,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当众多的荣誉接踵而来时,刘玉莲并没有自满不前,反而使她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2008年5月,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刘玉莲拿出微薄的工资,向地震灾区捐款1500元,并缴纳1200元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当刘玉莲的事迹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的时候,在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哈密地委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哈密市委和政府落实了刘玉莲的政治、工作和生活待遇。刘玉莲当选为政协哈密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了二堡镇卫生院副院长。但她至今仍在二堡村上班,继续住在自己破旧的土坯房里。她的生活依旧是在村里给农民看病,每天早上八点左右,她都会准时来到卫生室,打扫、消毒,做好一天的准备工作,再等着一个个前来问诊、取药的病人,只是找她看病的病人更多了,甚至连很远的村子都有人专门来这里看病。
刘玉莲获奖后,哈密市政府拨了一笔款,准备给她修一下房屋,不让她再住在土坯房子里。可是施工队来了。没想到,刘玉莲张着两臂拦在了房门前。所有的人都愣住了。这时,刘玉莲说,房子不能修,要修,我自己攒钱修。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如果政府给啥我就要啥,我成了什么人了?那次刘玉莲是真急了,她一下子哭了。刘玉莲接受了所有的荣誉,但推掉了所有的奖金。刘玉莲说“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那么大的荣誉……”,“我自己有手有脚,可以养活自己啊”,温和的刘玉莲甚至“警告”家里人:“不准要!”
在日记中,刘玉莲这样写道: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的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解除乡亲们的病痛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