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2-05-23 字数4301字 点击: 次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特别是欧化语境下的产物。他的白话文学观包括白话文学的发展观和白话文学的语言观两部分。在发展观上,胡适受到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启迪;在语言观上,他又借鉴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俗语观及意大利文学变革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中。同时,本文从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对胡适白话文学观的文学史价值和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作为奠基中国现代文学大厦的基石之一,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产物。“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一个概念命题,由T?莱维于1985年率先提出,其原意指在经济的域限内,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展,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人类的经济活动日益渗透,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的现象。今天,“全球化”早已跨越了经济内涵的阀度,进入了政治、文化、文学的学术研究空间。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化的进展可谓是漫长而艰辛。其中,五四时期和新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前者为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期,后者是80多年后的新时期文学的萌生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时期文学,才是中国文学全球化的正宗,而前者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全球化呈现出明显的单色调现象。今天,当我们回眸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全球化进程时会发现,对当时我国文学影响较大的是波兰、匈牙利、挪威、俄罗斯等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而西欧、美国等世界一流的文学资源却被忽略和遮蔽了……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与我国晚清以降的社会文化现实和作家的接受观念、接受心态有关,他们更容易与那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产生“共鸣”,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先天营养不良的症状,也为日后全面接受苏联文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全球化的日益单调化埋下了种子……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滥觞期的全球化格局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抛却那些为学术研究带来“暗示”的预设性理论体系和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定势,真正回到文学研究的历史现场和学术原点。若以这样一种思维视角去追踪中国现代文学全球化的蹒跚步履,我们就有可能透过岁月的迷雾,发现它行走于历史迷宫的真实身影。对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而言,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全球化已呈现出多色彩的端倪,西方化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色素,因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呱呱坠地时,她就吮吸了西欧和美国文学乳汁的营养,并表现出了勃勃生机,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就是代表之一。与鲁迅相反,就胡适而言,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欧化,总而言之,他在建构白话文学观时,受到了美国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影响,在语言观上,他又借鉴了但丁的俗语观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变革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文学的实践中。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lw/wxlw/0H4112P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