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曼殊《吴门依易生韵》咏史怀古诗中的爱国情怀
论文关键词:苏曼殊咏诗怀古《吴门依易生韵》爱国情怀
论文摘要:苏曼殊是革命派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在诗歌、小说上的造诣极高,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身世的飘零,经历的坎坷,在加上身处在一个动荡、新旧交替的时代,这些都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与他的作品都充满传奇色彩的。他的《吴门依易生韵》(十一首)这组咏诗怀古中,诗人借着对吴国的兴衰的慨叹,表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更多的是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自身无法改变的苦闷之情。
一、苏曼殊与《吴门依易生韵》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1911年,孙中山先生(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领导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苏曼殊在国外,闻而狂喜,赋诗云:“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请题诗”。但是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致使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曼殊于是又奋起响应,以个人名义发表《讨袁宣言》,以笔伐之,表示:“衲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然而,二次革命终究归于失败。曼殊悲愤至极,在1913年发表的《为玉鸾女弟绘扇》一诗中,写下“疏柳尽含烟,似怜亡国苦”的沉痛之句。表达了热血男儿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自己始终未能忘记亡国之痛的悲愤情怀。
《吴门依易生韵》作于一九一三年春诗人游历苏州期间,发表于一九一四年出版的《南社》第九集上,全诗由十一首七言绝句组成,是一组咏诗怀古诗。诗人畅游吴地,吴宫深处千年的遗憾,姑苏台上月的凄皓,不懂事的红蜡泪,花钿委地无人收的凄凉。眼前景物的信手拈来,却变成了寄托情感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春秋时吴国覆亡的感慨,同样也道出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二、《吴门依易生韵》中的爱国情怀
故国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与吴地昔日的悲剧收场有着相似的悲凉和凄楚。面对着袁世凯的复辟帝制,面对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的苦难,诗人的悲愤之情化为满纸的愁怨,《吴门依易生韵》(十一首)如浑然天成。
“江南花草尽愁根”,首句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读者只觉满纸的山河破碎风飘絮,愁风苦雨扑面来。“故国已随春日尽,鹧鸪声急使人愁。”,不谙人事的鹧鸪你可知你的啼叫声愁煞了多少亡国的骚人?“春色总怜歌舞地,万花缭乱为谁开”,那缭乱惹人的万红为了谁而怒放?又有谁来欣赏和爱怜?江南的春天本应是花红柳绿,草长莺飞,色彩斑斓。然而此时的诗人却没办法将姹紫嫣红收入眼底,因为祖国经历了戊戍变法、庚子事件、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等一系列事件打击之后,他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置身世外,爱国情怀让诗人痛苦,满腔忧愤无处排遣步入吴地,在诗人眼中这样血雨腥风的故国与风雨飘摇的吴国无异。
姑苏台畔夕阳斜,宝马金鞍翡翠车。
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
“姑苏台”、“美人泪”、“河山”这些都是咏诗怀古诗中的经典意象。花间派词人之一的薛昭蕴的一首《浣溪沙》也曾出现过相似的意象:
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前蜀的欧阳炯的《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谁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三首诗词中,都有永恒不变的“姑苏台”,或多或少的红蜡“泪”,悲伤无奈的“美人怨”,这些都让人让人感怀不禁。三首咏史怀古作品中,相似的意象,不仅为各自的诗词创造出了一种优怨、凄美、清新的意境,更表达着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情感归宿。而不一样的是斗转星移,是历史的沉沉浮浮。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