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8-21 字数4560字 点击: 次
西方是个人本位吗?
通常说西方是个人主义的,东方是群体主义的,现在看来是经不住推敲的。说西方现代文化是个人本位只说对一半,还有问题的另一方面。梁漱溟就强调过西方人富团体精神而中国人却像一盘散沙。原因在于,历史上各种文化模式都是由政治、经济和宗教三个向度构成,其中一个向度为主,另外两个向度为辅,我将之称为文化的“一主两辅”结构。任何文化模式在其主导向度上都是群体化的,同理,任何文化模式在其非主导向度上都是个体化的。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是弱势意识形态的表现,它与弱势政治形态的表现——民主——一起构成辅佐强势经济的两翼。也正如此,才使西方独具经济片面发达的社会文化条件。
近代西方以工业革命为发端,工商业第三等级揭竿而起,从而把原先的“主奴关系”颠倒过来:物质取向的经济活动被赋予正面价值,启蒙式的意识形态只剩有“上帝死了”的负面反宗教价值,而政治则被孟德斯鸠发明倡导的分权制有效地弱化掉了。具体表现为一整套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经济活动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取向,国家受利益集团掣肘,宗教等意识形态沦为个人事务。以美国为例:
“在美国的阶级体系中,社会地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名望的多种尺度。经济上的不平等很严重:财富高度集中,全国人口的14%是靠低于官方贫困线的收入生活。名望主要依赖于个人成就,大多数人之所以受尊敬是由于他们从事的职业。权力是采取行动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能力。在美国,权力主要是由大公司和政府行使的。特殊利益集团常常能够影响政治过程。但是,美国社会中的权力看来并非集中于一个统治上层,而是由许多集团分享。”(【美】科塞等著《社会学导论》)
这种以物质为本位的社会就是资本主义。有如下特征:
一、强势经济形态。说到资本主义,人们常想到生产资料私有制,但私有制并不是工业社会独有的,它同样存在于中世纪的庄园经济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在经济活动中,比所有权更重要的是经营权即生产资料使用权。经济生产活动是将物质生产对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而所有权是精神性的,并不改变物质的形态;经营权则是物质性的,直接参与生产、流通过程并决定收益的分配。随着经济的发展,早期所有权经营权结合的模式已经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了现代股份制公司形式,即经营权高度集中而股权即所有权分散的模式,它表明所有权并非资本的必然伴随物(工人也可以是股东)。股份制有利于无限汇集庞大的社会闲资,几何式放大公司规模,经营管理专业化和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所以,西方工业文化的本质是技权的统治,表现为经营权集中、技术理性的运用和市场经济机制的独立运作。前两条与主导价值取向拜物主义有关,而后一条则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辅助机制有关。一种糊涂观点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阶级”即受雇佣的技术专家经理阶级出现并占据了支配地位,资本家对企业的控制权已经旁落,因而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其实,早期资本主义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的模式只是前资本主义的残余,当代大公司资本主义才是更纯粹的资本主义。戴伊提出的“谁统治美国”的问题,难住的只是所有权模式,却证明了经营权模式。
需要指出,个人本位(出于生物天性)不完全等于利己主义(出于物欲),它可以成为善之发端。“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即出自《庄子·天下篇》,道家“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对儒家也有启发。《孟子·尽心上》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足见儒道也是相通的。(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rw/pinglun/0R411PH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