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评论:真正有品位的文化产品不靠炒作赢得受众
当股票在中国大地兴起,由于有更多人参与其事,股民的情绪、利益乃至命运,随着几个数字起落也在浮沉。这种情势还真有点像炒菜,因此有人用炒字来比喻,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炒股。
这些年有些聪明人,竟然把这个灼人脸面的“炒”字移植到文化上,用他们自己意志的炒勺,任意地轻率地翻炒文化。
首先是电影和电视片子,还没有拍出来,甚至还没有上马,就有“厨师”在那里颠勺了。他们自己边炒作边啧啧称赞,连说“味道好极了”,好像又一道“文化大菜”,热腾腾地端上偌大的桌面,如果观众不马上来品尝,错过良机就再难以享受。后来又是不甘落后的图书,炒得比影视还要欢实火爆,几乎动用了所有的传媒手段,在那里喋喋不休地推销某种书,好像不看这本书就会终生遗憾。接着又有书画又有歌曲,同样地被放入炒勺,在滋啦啦地蹦着油星子。
揭开蒙在桌子上的盖布,就不难看出,他们两眼紧盯着的,只有一个闪光的大字:钱。文化产品完全盯在钱上,当然就不会拿出好的作品,更不会成为瑰宝留传下来。钻到钱眼里创作的作品,必然会散放金属味儿,艺术性也就随之消减。
影视片上座率如何,书刊印数是否理想,最根本的是要靠制作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其它诸多方面因素。靠旁门左道,靠哗众取宠,终究不是办好文化事业的正路。文化事业的积累、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凑效的,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就得耐得住性子,认真踏实地干事,像盖楼房似地一层层地盖,绝不能像炒股票似的,在短时间内谋求暴利。
从电影电视的收视情况以及图书销售情况,来看我国的文化市场,那些真正有品位的文化产品,往往不是靠炒作赢得受众的,而是受众认识后被真正喜欢上。这说明中国的文化受众,正在告别盲从走向成熟。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30多年前,那时刚刚结束文化禁锢,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听众乍一欣赏邓丽君的柔美歌声,立刻为之倾倒成其粉丝。邓丽君炒作了吗?没有。初读琼瑶卿卿我我的小说,有众多少男少女觉得新鲜,立刻为之废寝忘食着迷。琼瑶炒作了吗?没有。这说明文化要靠潜移默化争取受众。
看到上述突然变化的情况,当时很有些老先生生气着急,好像这代大陆年轻人,就要在这些作品中垮掉了。经过30多年现在再来看看,且不要说听邓丽君、读琼瑶了,就是艺术性稍差的作品,又有几个人肯轻易掏腰包呢?倒是那些古典音乐、优秀舞剧以及世界文学名著,正在走俏受青睐有卖点。这说明随着文化品种多元化,受众的欣赏水平会提高,着急生气甚至于围堵禁止,并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靠时间等待受众。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文化人,唯一应该做的就是认真地反思自己,如何制作有特色的产品,让广大受众打心眼儿喜欢。拿不出好的有特色的产品,还仍然“自拉自唱”自我陶醉,那就怪不得受众不买账了。混到了这个份儿上,越是炒作越会败坏名声,那时最终被炒的恐怕不是别人,而是文化人自己和他的文化品牌。
总之,文化不是股票,更不是大菜,绝不能用炒作的办法来打理。只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之水,浇灌和培育文化苗圃,等其赏花购花人多了,金钱也会随之流入衣袋。真正优秀的文化产品,同样就会随之流传下去,成为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德艺双获,财名两收,岂不壮哉!
评论:“提笔忘字”敲响汉字书写警钟
日前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体验团的成人们“提笔忘字”:“熨帖”只有一成人写对,“癞蛤蟆”七成人写错。网友:突然觉得我的语文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8月6日《长江日报》)
说实话,咱的语文还真都是语文老师教的,可是教的时候是拿笔写的,用的时候是用键盘敲的,敲键盘时又很少用五笔大多用的是拼音还是“智能”“联想”,机器的智慧代替了我们的脑袋,长此以往,你要是会写字倒是奇怪了。笔画复杂的不说,就是让我一笔一划写出自己的名字,也是越看越不像。快捷、高效的电子文档时代背后,提笔忘字、写错别字、以拼音代替文字已成为大多数人离开电脑之后的困扰。光明网曾经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主题做过问卷调查,44.25%的人觉得自己的字不好看,41.52%的人经常提笔忘字。
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大会写汉字了,这不恐怖吗?汉字如果今后只存在于计算机二进制中和书法家的毛笔里,那我们的中华文化岌岌乎殆哉!
书写是心理和情感的归宿,不会写汉字,中国人就没有了魂。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用笔和电脑分别写了两篇同样题材和体裁的文章拿给10个人看,10个人都说是不同人写的,并且有8个人认为电脑写的那篇是男性作品,手写那篇是女性作品。这个实验虽未经科学验证,但这个结果很多人是认同的,那就是键盘书写人会变得比较理性,而用笔,情感因素较多。正如俗话所言“字是出面宝”、“见字如见人”。这条规则曾经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现在被千篇一律的打字代替了,生动的情感被冰冷规律的文档取代了。
不会写汉字,中国式审美和中国艺术就彻底地釜底抽薪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感慨。“书法已经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写字的传统境界受到了冲击。”
我国自夏、商时代起,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包括了文字识读和书法。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中华民族写了几千年的汉字,不能在我们手里消亡了,现在,是时候为提倡汉字书写做点什么了!
评论:艺术批评切勿顾及面子
不管怎样,在我看来,艺术批评必须讲真话,艺术批评必须以美学标准为纲领,艺术批评不应该有限制,因为艺术批评是人类智慧的表达、社会良知的体现。
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一位书法爱好者来到我的面前,打开一卷书法,请我评议。对我来讲,眼前的书法爱好者是陌生人,或许他知道我常谈论一些书法问题,便把我当成了懂书法的行家。
一卷书法,有大字“天道酬勤”,有“毛体”草书,被浓墨纠结的宣纸躺在地下,没有生气可言,轻轻一瞥,就知道作者的轻重了。我看了看,又想了想,推敲要说哪些话。依常理,应该说折中的话,小小的肯定,小小的否定,让作者有面子。可是,如此道来,他一定会以为自己真有两下子,依旧“天道酬勤”下去,对他没有好处。于是我采取“电击”的方法,对其彻底否定。第一,我认为他的书法啥也不是,破败不堪;第二,我建议他多临帖,不要写“毛体”,这一体不应该是书法家的专业选择。(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