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6-17 字数2357字 点击: 次
经典杂文:时代的狂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名叫威廉·梅斯的加拿大随军牧师在信中向妻子描述了发生在战场上的可怕事情。他写道:“我看到了我们的一个年轻战士,尸体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儿了,但姿势还是和他倒下时一样——他的头没了,但是军服上还扣着扣子,他的枪和头盔落在了一边。我从他的皮带上取下带扣作为纪念,我们把他的无头尸体埋了起来……可怜的孩子,在他遥远的祖国,有人正在为失去丈夫、失去儿子或心上人而伤心……”
这是美国人安德鲁·卡洛尔的《世界战争家书》中的一部分。在这段文字里,我们没有看到高高飘扬的旗帜,没有看到交战国领袖们铿锵的誓言,这封信里有的,只是沮丧、悲惨和恐怖。
威廉·梅斯的这封信让我想起了德国作家雷马克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这篇小说的背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内容主要讲德国十八岁的男孩保罗和他的同班同学们,在自己老师的热烈鼓动下参军。在战场上,他们中有人被炮弹吓得尿了裤子、有人被残酷杀戮的场景吓成了精神病。最后,保罗在战壕里为一只鸟儿画速写的时候,被流弹击中而死。而这一天,军部的战报上则如此记录着:“今天西线无战事。”
在时代的悲剧之下,在整个社会的癫狂之中,普通人个人的价值,几乎等于零。比如那个德国男孩保罗,即使被打死了,也不过是一个例外,如此而已。
但是,《西线无战事》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死亡,也不是父母子女诀别的痛苦,而是教师如何鼓吹战争的神圣,如何鼓励自己的学生到战场上充当炮灰的情景。面对着自己的学生,这位老师如此鼓励那些不谙世事的大男孩儿:“祖国需要你们,皇帝需要你们,你们将在那里建功立业……”。
这段话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我因此曾经扪心自问:假如是我,在彼时彼刻,会不会因此而卷进战争,成为战场上无足轻重的棋子或者炮灰?
我想,我大约会的。理由有二:其一,十八岁的我还是懵懂的,对于社会和人生、尤其是对于政治缺乏必要的认识;其二,如果我处在一战期间的德国,或者是二战时期的德国,我很可能会替德国皇帝或者希特勒卖命的。因为我周围的人都疯狂了、沸腾了,大家都坚信只有殉国和上战场才是一个青年人体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选择。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wxwh/zawen/091012056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