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辞赋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传统,但能洗净铅华,与他的诗、散文在风格上有其一致之处。
《归去来辞》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名篇。这是诗人归田时的作品。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跌荡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篇中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段,那诗人从远道归来时的愉快心情,好像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一般。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托意深远,表现又极自然。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虽未必是严谨的评论,但此文之高妙实在是难以伦比的。
他的《闲情赋》则用铺排的写法表现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从序文来看,它也是有寄托的。《闲情赋》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后,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闲情’之‘闲’即‘防闲’之‘闲’,显是《易》‘闲邪存诚’之‘闲’,绝非《大学》‘闲居为不善’之‘闲’。”袁行霈《陶渊明的闲情赋与辞赋中的爱情闲情主题》:“《说文》:‘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注:‘此以木歫门也。’引申为‘防’、‘限’、‘闭’、‘正’。《广韵》:‘闲,阑也;防也;御也,’《广雅·释诂》:‘闲,正也。’正是其引申义。《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故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养神,静神以养气。’可见‘闲’就是防闲的意思。《闲情赋序》:‘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则‘闲情’犹正情也,情已流于荡,而终归于正。《序》又曰:‘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抑’者,止也,与‘闲’义近。《闲情赋》末尾曰:‘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憩’者,止也,与‘闲’亦义近。这些内证足以说明‘闲情’意谓抑憩流荡之情使归于正也。”龚斌《陶渊明集校笺》:“闲:道德、法度。即赋序‘终归闲正’之闲。《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广雅·释诂一》:‘闲,犹法也。’或训闲为防闲,或训为悠闲,皆不确。”按:闲本义为木栅栏,用于禁卫。后其义有延伸,《广韵》:“闲,阑也;防也;御也;大也;法也;习也;暇也。”《左传》昭公六年:“是故闲之以义。”《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维艰。”《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曰:闲,犹法也。”朱熹《论语集注》:“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宋书·王僧达传》:“(上表)本忘闲情。”朱昭之《难顾道士夷夏论》:“闲情开照。”(《弘明集》卷七引)“闲情”亦当时之常言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云:“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全梁文》卷二十)《闲情》一赋,中有“十愿”,以萧统之见,正所谓“丽亦伤浮”者,所以《文选》不取。附和萧统者,如杨慎《升庵诗话》卷三云:“《九歌》‘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予兮目成’,宋玉《招魂》‘娭光眇视目曾波’,相如赋‘色授魂与,心愉于侧’,枚乘《菟园赋》‘神连未结,已诺不分’,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尽丽情,深入冶态。裴硎《传奇》、元氏《会真》,又瞠乎其后矣。所谓‘词人之赋丽以淫’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云:“如渊明《闲情赋》可以不作。后世循之,直是轻薄淫亵,最误子弟。”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称“《闲情赋》十愿,有伤大雅,不止微瑕。”按渊明此文,亦非孤立者。《拟古》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非石,君情定何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十四云:“此拟春闺怀远之诗。”其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则大有繁华落尽,美人迟暮之感。渊明此文,亦拟古而作,陈沆《诗比兴笺》:“《闲情赋》,渊明之拟骚。从来拟骚之作,见于《楚辞集注》者,无非灵均之重儓,独渊明此赋,比兴虽同,而无一语之似,真得拟古之神。”
他的《感士不遇赋》抒发了诗人对士不遇的感慨,也揭露了士不遇的原因。赋中说:“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表现了他的耿介不阿的品格。
这篇赋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为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士,这里指有才华、有抱负而不被重用的善良正直之人。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与韵节。
这篇赋的主旨,是抨击当时社会政治的腐朽与道德风尚的败坏。正直善良而有才华之士,本怀大济苍生之志,但在虚伪、黑暗的社会中,不是被埋没就是遭到毁谤谗害,往往使他们进退两难,慷慨悲愤。陶渊明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切身体验,对世俗社会早已领悟甚深,所以他“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决心保持高尚的道德与纯朴的节操而远离尘俗之网,
竞争上岗演讲稿。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