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对策(文学文化论文)
摘 要:网络几乎具备传统社会的一切要素。传统社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中广泛存在且具有新的特点。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特点剖析入手,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几种类型产生原因:一是网络本身的特点,它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外在力量,它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起推动作用。并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虚拟性;互动性;超越空间
On the phenomen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JIAO De-wu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fEi230051, China)
Abstract: Network has almost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phenomen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also exists in the network and has new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different types of such a phenomenon and its causes. The causes are: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itself, which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phenomen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and second, the external forces, which further promote it. Moreover, the paper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negative inflences possibly caused by such a phenomenon.
Key words: 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 virtuality; interactivity; hyperspace网络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如果说网络web1.0时代,信息是网络传播者编辑、定制并向受众传播的话,web2.0时代每个网民则成了网络内容的供应者、参与者。网民通过积极主动的“出击”,在网上攻城掠寨,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和话语空间。网络媒体的个性化特征被技术进步催化后,在网上建立“家园”与话语空间的同质性群体广泛形成。这些同质性群体形成诸多利益共同体,当其利益受到侵害时,这个共同体就易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共同反击并争取他们应得之利益。
一、群体极化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最早是由詹姆斯·斯通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含义是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群体极化现象和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描述的群体无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斯通用三大理论支持他的观点:一是群体决策规则,他认为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三是讯息影响论,由于这些讯息倾向于支持成员的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的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226122.htm.。
斯通发现这种现象时,网络还未诞生。对照斯通的观点,网络难以符合他的三大支撑观点。事实上,网络上存在更多的非理性偏执行动。人们倾向于极端偏斜,倾向于形成极端意见。因此,我们把有一定规模的网络群体针对某一事件表达或执行了偏离事物应有形态的言行与行为,称之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网络的虚拟平台上,群体极化现象具有一些新的特点:1)没有直接的“讨论”,网民进行决策往往是根据舆论领袖的意见或自己的经验认识;2)这种“决策”的结论也是不一定的,除了主导意见外,还存在一些反对意见;3)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研究发现,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
从表现形态上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也要丰富得多。我们按法律与道德的准则把事件分为正向与负向;事件导致网民正常的反应为常态极化,即对不符合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进行批判,反之亦然,事件导致了网民出人意料的反应为非常态极化。那么,我们可以把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描述如下(见图1):[FL)]
图1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类型图[FL(K2]这些类型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并非均导致不可控的负面结果。“极端未尝不是件好事”,比如美国“群体极化让许多重要的价值得以实现,包括公民权运动、反奴隶运动以及两性平权运动。”53网络群体极化并非洪水猛兽,需要熟谙网民特点,有效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畅通信息发布渠道,使正向的问题得到强化,负面的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成因分析
网络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web2.0时代的到来,为网民在网上聚集提供了先天的条件。“毫无疑问的,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50-51这种有所夸张的描述,正代表着网络时代网民的特点。追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忽视网络自身的技术特性在其中的基础作用。
(一) 网络自身附着的特性是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物质条件
笔者并非技术决定论者,然而正如麦克鲁汉之描述: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作用??。网络这种基于西方文化的技术,是建立在个人价值大于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它的自由、开放、互动性的特性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提供了基础的物质条件。
1.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传播主体的虚拟性,使网民较少顾及正常的社会道德与法律约束,在“无名”的汪洋大海中,不仅“法不责众”,连伦理、道德、面子也不“责众”了。而且,和传统社会中的群体极化不同,网络社会中的群体极化,已经变“人——人”的亲身传播模式为“人——机——人”的间接传播模式。由“直接”变为“间接”增加了极化的基础因素,挣脱了面对面交流的种种羁绊——比如去责任化,比如面对面带来的道德伦理压力等——使人们在网络上更为恣意。网络主体不仅是虚拟的,有时还是“多身份”的,这种基于扮演意图的传播,更让传播的可信性大打折扣。比如,以事件当事人的身份在讨论空间中发言,就让人难辩真伪,使话题的方向可能为之变化。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