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特写
电视新闻特写有关内容如下:
新闻特写是从消息和专稿中派生出来的,是消息和专稿之间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消息、专稿、报告文学相结合的产物。与消息比较,特写更生动具体和有感染力;与专稿相比,特写着重描绘新闻事实的横截面,更加直观化、立体化、镜头化;同时,特写又以强烈的新闻性、时效性区别于报告文学。
电视新闻特写与文字新闻特写不同。电视新闻特写不需要大段现场场景和人物形象的描写,新闻人物特写因为画面已生动“再现”了场景和人物。但是,凡是新闻特写都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美国新闻学者斯台格曼认为:“特写作者不仅在报道事实,须将事实予以戏剧化”、“读者需要色形、戏剧与悬念”。斯台格曼对特写的看法道出了新闻特写的新闻性和文学性两个特性。
新闻性是指新闻特写必须真实、及时和新鲜;文学性是指用丰富的文学语言去描绘现场和渲染细节。但这二者不是并列的,在新闻特写中,文学性是为新闻性服务的。这里说的文学性就是指电视新闻特写的戏剧性和趣味性。新闻特写的写法我认为,选题时注入文学意识,细节中穿插文学情节,语言上丰富文学内涵,在新闻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增加文学元素,这样就能做好电视新闻特写,让特写“立”起来。
选题时注入文学意识
基层电视工作者对电视新闻特写的题材选择往往有一个错误判断,认为在新闻报道后面再作一个采访,找几个人谈谈感受,说说想法就是特写,选题时没有认真思考电视新闻特写“戏剧性”的传播效果,导致节目以采访构建全篇。电视新闻特写的题材大多来源于社会新闻,社会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趣味特色。它不要求写来龙去脉,要求抓住事件的焦点进行描绘,精心构思,争取在不长(一般是3~5分钟)的篇幅中把精辟的内容完美展现出来。
用去年开县电视台播出的农民工就业的题材举个例子。每年春节过后,
新闻特写镜头开县都要举行规模较大的招聘活动,开县广播电视台的广播和电视同时报道了这方面内容。报道中广播的选题就明显优越于电视。广播的选题是《打工风波》——以一对年轻夫妇为是否留在本地打工发生争执贯穿全篇,透视出农民工就业的大量政策信息,自然、风趣、真实、可信。它首先在选题上注入了文学意识,标题“打工风波”四个字,简洁、概括、明朗、新颖。报道方式上很有戏剧性,丈夫将妻子从报名队伍中拉出来,坚持要到广东打工,妻子却坚决要留在本地工业园区的服装厂打工,两人一拉一扯,最后丈夫拗不过妻子,也决定留下。夫妻之间的对话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很适合农民的口味,使人感到亲切,让听众没有强迫接受之感。
相反,电视上的选题就没有认真思考,按照老套路,先是介绍了招工现场的场面,然后采访一些求职者的愿望。很普通的一个选题,没有做出特写的优势,显然在选题上忽略了电视新闻特写的文学性。
广播新闻特写如果记者把镜头也对准这对年轻夫妇,它的播出效果就会远远超出广播,因为它能在画面上增加视觉上的文学效果,更吸引人,使节目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得以升华和创新。
细节中穿插文学情节
特写这个词来源于电影,即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特写在摄影中是放大的近景,即在拍摄中把人物、事件的某一细部放大,并延续时间,从而形成突出、清晰的视觉效果。作为新闻体裁的电视新闻特写,正是借鉴了电影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它是对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加以细微描写和再现的一种新闻体裁,它讲究的是在细节上抓住瞬间。这个瞬间能够表明前前后后的许多时间,表明左左右右的许多环境,
运动会新闻特写但又必须是独特的瞬间,富有个性化的瞬间。这个瞬间有情节、有高潮。
高尔基说:“应该追溯一下‘画’和‘描’这些动词,只要考虑到这个简短定义的实质,在您面前就会展现出特写与其他文体的特点。”“画”和“描”就是用形象说话,用逼真的画面说话。特写往往表现的是活动的画面、精彩的画面,这些画面都蕴涵有丰富的文学情节。如果我们将这些画面用好、用活,电视新闻特写就能摈弃单调和盲从,给真实增加色彩和亮度。
还是以《打工风波》为例,虽然它是一个广播新闻特写,但我们看到了它里面的文学情节。文章简单交代背景材料后,就是丈夫将妻子从人群中拉出来商量,一个说出去的好处,一个说留下的好处。几个回合的口舌后,妻子挣脱丈夫的手跑进了招聘人群。最后是丈夫拿着招聘合同又将妻子拉了出来,寥寥几笔,生动、风趣。请看文章的结尾:
“不一会儿,
新闻特写写作技巧这个王贵红又将老婆拉了出来。这回可不一样了,向可珍看到丈夫手里拿着星星公司的合同,脸色一下子由阴转晴。两口子手牵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这个特写里有多处“拉”和“扯”的细节,文章通过这些细节展开情节并达到高潮。
语言上丰富文学内涵
特写短小精粹、生动活泼,要求记者具有熟练驾驭文字语言和画面语言的能力。电视新闻特写多是社会新闻,风格比较轻松,表现元素也比较丰富。除画面、解说、采访、同期声外,还可利用音乐。就是说可以借鉴绘画的手法,选择有特征的画面;
新闻特写报道可以借鉴文艺创作的手法,有描写、有悬念;可借用散文写作手法,文字和画面讲究意境……
目前我们的许多电视新闻特写没有发挥特写的优势,不重视文学元素的充分利用,导致作品不精、特写不“特”。电视新闻特写语言上尤其不能说大话、套话、空话,要少用堆砌的形容词,多用动词才有生命力。有这样一篇“农村科技赶场”的文章,其中对一位老头的细节描写用了不少动词:
“这位背着背篼的老头名叫周天宝,
人物新闻特写家住义和场镇,科技赶场就设在了他家门口。他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
这几十个字的细节中,就用了多处贴切的动词,交代了人物的身份、景物的变化,避免了“人群熙熙攘攘”、“展品琳琅满目”、“方便群众”等抽象描写,活灵活现,真实可信。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如果不写出人、事的运动,哪怕堆砌形容词,写出的东西也只能是泥塑木雕。多用动词,就可以使人物事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