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的写作
(一)采访是消息的写作基础
采访不仅是消息写作的基础、也是所有新闻体(尤指新闻报道体裁)写作的前题和基础。要写消息,要写出好的、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首先要求记者深入细致地采访,占有丰富、典型而真实的材料。这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善于获取新闻线索,掌握基本的采访方式、方法,有熟练的采访技巧。要求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天”有路,“入地”有门,巧问详听,勤记细想,在有限的时间地进行成功的采访,为消息写作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采访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看起来是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新闻消息范文前者是认识实际的过程,后者是反映实际的过程,而实际上,采访能力强自然有助于写作效率的提高,而写作能力强,则可做到在采访中心中有数、心里有底、针对性强,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
(二)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通常指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消息的构成,即一篇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成分,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部分组成。二是指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已过滤的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安排或布局的方式。
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新闻消息怎么写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
首先是“总体性倒叙”。即将最后结果或后发生的却富有吸引力的材料,置于篇首。
其次是“局部性倒叙”(即“倒叙中的顺叙”)。即在局部性倒叙中又用顺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始如何,后来又如何”。
最后是“总体性顺叙”。即“现在正在如何,进一步又如何”。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
如何写好新闻消息导语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
(3)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2、时间顺序式结构
此结构形式又叫编年体结构。也有的称其为金字塔式结构,其实并不准确。
消息导语的作用和类型时间顺序式结构通常不一定有单独的导语,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且很适合写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适合写现场目击记。其缺点是开头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消息的精华也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
3、对比式结构
此种结构重在通过对比,揭示差异,从而突出新闻主题。如《人民日报》1982年7月18日关于顺义啤酒厂和青岛啤酒厂的报道就用的这种结构。此则消息首先用的是对比性的标题。
4、提要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概括到导语中,然后将多项需并列出示的内容以提要形式,用数字程序一一分列出来。有时也可不用数字标示。
5、问答式结构
此结构多用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
什么是消息导语记者应善于组织问题,报道内容应忠于原意,行文时,也应注意内容的连贯和层次的明晰。
6、积累兴趣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在开始设置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因其材料的趣味性从导语至结尾递增,故名积累兴趣式。又因其要求设置悬念,故又有人称之为悬念式结构。它尤其强调将最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材料置于消息结尾。
2、散文式结构
就是吸收散文在结构和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材料和层次安排自由、灵活,语言表达不拘一格。如郭玲春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即是如此。
例文分析一: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2日报道《防弹车公司老板站在防弹玻璃后,让同事拿着AK-47向其开枪》是一篇值得学习的短消息,也许是语言差异导致这个标题翻译成汉语显得过长,《参考消息》报社编辑将其改为《以身试弹为推销》,这个标题准确而精炼。
这篇消息的导语仅仅一句话,不过22个字,不可谓不简洁。
如何创作好的消息标题其简短源自记者将新闻要素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即“谁——公司老板”、“干了什么——一件与上前线一样的壮举”。至于到底是何公司、老板姓甚名谁、做了什么事堪比上前线一样光荣……这些要素均没有在导语中交代。这种写法还给读者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好奇心。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一下分解,有这样的效果,导语就成功了。
导语的一个功能就是吸引读者想接着看下面的段落。
第二自然段开始补充导语中留下的悬念:公司名称、老板名字、具体干了什么事。妙的是,它没有一下子把事情抖落干净,而是用了两句话,第一句抖了个包袱,令人大吃一惊,看了第二句才长舒一口气。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防弹玻璃多厚?射击距离多远?
第三自然段回避了立即回答这些疑问,
新闻标题的组成和形式而是转而告诉读者信息来源:YouTube网站上的一段视频,很受关注。
第四自然段才开始回答第二自然段遗留的问题,详细地介绍了测试的经过。
第五自然段交代了老板金博尔冒险亲自演示其产品特性的原因:顾客半信半疑,他心烦了,索性做给你看。
结尾三句话是新闻背景。读者可能会疑问:这个老板干嘛要冒这种险?万一出危险不就后悔莫及?换一种方法不行吗?比如涉及一只动物或者物体同样可以验证其防弹玻璃的质量呀。这三句话正是为了释疑解惑的,让读者看了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老板有家族“遗传”的冒险因子。让读者看了新闻之后没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这正是新闻背景的作用。(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