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评论
商业评论(一)
在经过十多年的痛苦挣扎后,微软的电视业务开始出现转机,一些电信和有线运营商已经和软件巨人签订了合作协议。《商业周刊》为此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虽然微软暂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要想在这一市场实现快速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未来的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
历史会记住,微软是最伟大的商业成功范例之一。但是这家软件巨人同样经历过失败的考验,金鸿评论微软还从来没有哪项业务能够象电视技术这样投资巨大却回报甚少。
直到今天,在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之后,微软试图创入电视软件市场的持续努力终于收到了回报。第一个信号是去年11月有线电视产业领头羊ComcastCorp.向西雅图用户推出了一款采用微软电视软件的机顶盒。从那之后,微软先后与BellSouth和SBCCommunications达成合作协议,帮助它们与有线运营商进行竞争。而《商业周刊》也得知,希望进入电视市场的VerizonCommunicationsInc.计划在即将于今年第二季度推出的全新电视服务中采用微软的技术。
微软取得巨大成绩的时候正是电视业务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怀揣巨资的电信公司开始纷纷转向这一市场,向使用自己网络提供电话服务的有线运营商发起挑战。竞争的结果就是双方均不断推出全新的电视服务,新闻评论其中包括电影库点播和个人视频记录等。提供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一种名为互联网协议电视(IPTV)的技术,它可以用于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服务之中,其中包括电视节目点播、体育赛事的多角度视频和几乎无穷多的电视频道等。电信公司将利用IPTV推出自己的新服务,而有线公司也将于未来五年内利用这一技术取代多年来的旧技术。DiffusionpuorgInc.分析师赫尔夫-乌特扎(HerveUteza)预计,2008年全球将有1530万家庭用户注册IPTV服务,而使用传统有线技术的用户则为1.84亿。
如果微软出牌正确的话,肯定会在这一新兴市场中争得一杯羹。尽管微软的IPTV软件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时事评论但是专家认为至少它是这一市场的领先者,ForresterResearchInc.分析师约什-伯诺夫(JoshBernoff)说:“微软的平台是最有希望的,未来五年内将会有更多的机顶盒使用微软软件。”
最初,微软得到的回报不会太大,会对使用其软件的机顶盒每部收取2到5美元的费用。高盛分析师里克-谢兰德(RickSherlund)估计,再过几年,微软的电视销售收入将超过10亿美元,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21世纪商业评论目前全球拥有17亿台电视,是PC数量的两倍,微软的电视业务开发计划将最终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获取高额回报。
然而,微软的成功还存在不定因素,开发下一代电视技术还面临很多困难。西门子、阿尔卡特和Kasenna等其它竞争商也在全力开发相关软件,微软产品的前进速度必须比它们快才能抢得先机。与此同时,一些潜在的客户有可能不愿意与一家PC产业垄断公司进行合作,它们要么根本不使用微软产品,要么不愿与微软联合开发新技术。技术不成熟、过于自大和错误的推出时间使得微软早期的努力以失败告终,1994年微软大张旗鼓地推出首款先进的电视投影产品“Tiger”,可以在计算机服务器上存储视频并随时为观众播放。那时的技术成本很高,使得很多用户都忘而却步。微软不断并购新公司,推出新产品,但是一直未能获得什么定单,原因只有一个:它想要把自己的品牌直接放在观众眼前,无视有线运营商的存在。
吸取教训之后,微软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战略,两年前开始电视业务之后,
管理评论副总裁莫什-利奇曼(MosheLichtman)就已经开始淡化微软推销自己品牌的努力。SBC给了微软最大的IPTV软件合同,同意未来10年内向其支付4亿美元的费用,但用户却在SBC的服务中看不到微软件的商标。最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微软再也不坚持要求机顶盒运行WindowsCE操作系统,虽然其第一款IPTV产品使用的是Windows,此后的版本都转为摩托罗拉等其它竞争对手的操作系统。
虽然微软的机会大小还不一定,但毫无疑问IPTV将改变观众看电视的方法,消费者们也将对之倍加喜爱,对于这一点盖茨很有信心。他说:“人们关注的是看电视的体验,如果你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感觉,此中的意义就会更加深远了。”如果微软能够实现这一点的话,它在电视技术产业十年来的艰苦前行将变成飞速快跑。好戏如何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
商业评论(二)
危机中的营销智慧
在经济危机中,一些聪明的企业通过秘密促销、坚挺定价和更新产品线的“另类”方式,将利润收入囊中。
这次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金融和不动产市场的萎缩让很多人的资产大幅缩水,失业率的攀升则直接造成可支配收入的下降。
新浪评论这些因素加上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捂紧了钱包,也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甚至减少了在非必需品上的开销;曾经青睐高端产品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转向低端替代品,对价格的敏感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严酷的经营环境对大多数行业的营销带来了挑战,聪明的企业都有哪些做法呢?
秘密促销
降价是经济危机中最常见的营销手段。不过此时,它不单纯是公司主动采取的策略,更是一种无奈。当人们消减开支并对价格敏感的时候,在品质相似的产品中,价格较低的会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很多商家在2008年上半年经济尚好时囤积了大量库存,
中国评论新闻但在下半年经济快速下行,于是深度打折促销成了常态。自由竞争在同质化程度高的行业(比如零售业)极易引发价格战。在美国,感恩节前至元旦的“节日季”,一直是商家一年中的销售、赢利旺季。但2008年“节日季”的一个多月里,市场表现却很平淡。而2009年自10月份开始,亚马逊、沃尔玛和塔吉特百货在畅销书和DVD等大类中的价格战已激烈展开。
虽然大多数商家在危机中选择降价,但降价往往不能提高总利润。因为降价压缩了单位产品的利润空间,而整个市场却在危机中萎缩了。如果大家都在降价,那么每个商家的业务量也难有起色。从短期来看,降价可以防止销量过快下滑甚至提高销量,不过其长期代价却容易被忽视——过度或长期降价会损害品牌形象,从而降低品牌价值。因此,等到经济复苏后要提高价格时,
如何写好年终总结和述职报告产品或品牌就会受到消费者质疑和报怨。那么,商家怎样才能通过降价促销而又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品牌的损害呢?(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