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3-05-29 字数5127字 点击: 次
著名报告文学
著名报告文学作品欣赏如下:
作品1
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仍被文学界和读者常常提及和谈论。30年过去了,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徐迟和主人公陈景润皆已去世,他们曾经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而奋斗,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两位先生长垂史册。
徐迟(1914--1996)在“四人帮”垮台后倾力创作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特点致力于刻画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他的作品不但有诗的语言和节奏,还有诗的想象和意境,文字生动优美,感情奔放;既富于哲理思考,又充满浓郁诗情,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哥德巴赫猜想》、《结晶》等。
发表于1978年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的报春花。它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在新时期文学中它率先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时代烙印和心灵伤痕,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
徐迟按自己的创作个性,在刻画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的同时,还写出了他善良、坚韧、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长篇报告文学作者这种不把作品写成先进事迹介绍,而突出人物鲜明个性的写法,在当时颇为叛经离道。
在艺术手法上,作品在介绍“数学家”经历、精神的过程中,着意书写他的品格气质。作者还创造性地将枯燥、抽象的数学计算式大段地以生动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来,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使读者迷惑于数学王国的高深时,领略科学家研究、探索的艰辛。
作者诗人的气质在这篇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上,人物报告文学范文该文辞采华丽典雅,恣肆放达,并常常能将抽象的科学研究具体形象化,文中描述陈景润数学研究成果的一段文字早已脍炙人口。
《哥德巴赫猜想》文字摘录: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发生了一场内战,到处是有组织的激动,有领导的对战,有秩序的混乱,只见一个一个的场景,闪来闪去,风驰电掣,惊天动地。一台一台的戏剧,排演出来,喜怒哀乐,淋漓尽致;悲欢离合,动人心扉。一个一个的人物,登上场了。有的折戟沉沙,死有余辜;四大家族,红楼一梦;有的昙花一现,萎谢得好快呵。乃有青松翠柏,虽死犹生,重于泰山,浩气长存!有的是国杰豪英,人杰地灵;干将莫邪,斤锤百炼;拂钟无声,削铁如泥。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化妆不经久要剥落;被诬的终究要昭雪。种子播下去,就有收获的一天。播什么,收什么。天文地理要审查;物理化学要审查。生物要审查;数学也要审查。陈景润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报告文学怎么写老一辈的数学家受到了冲击,连中年和年轻的也跑不了。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日夜的辩论;剧烈的争吵。行动胜于语言;拳头代替舌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像一个筛子。什么都要在这筛子上过滤一下。它用的也是筛法。该筛掉的最后都要筛掉;不该筛掉的怎么也筛不掉。
曾经有人强调了科学工作者要安心工作,钻研学问,迷于专业。陈景润又被认为是这种所谓资产阶级科研路线的“安钻迷”典型。确实他成天钻研学问。不关心政治,是的,但也参加了历次的政治运动。共产党好,国民党坏,这个朴素的道理他非常之分明。数学家的逻辑像钢铁一样坚硬;他的立场站得稳。他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在政治历史上,陈景润一身清白。他白得像一只仙鹤。鹤羽上,人物报告文学污点沾不上去。而鹤顶鲜红;两眼也是鲜红的,这大约是他熬夜熬出来的。他曾下厂劳动,也曾用数学来为生产服务,尽管他是从事于数论这一基础理论科学的。但不关心政治,最后政治要来关心他。但是,能不能一推就把他推过敌我界线?能不能将他推进“专政队”里去?尽量摆脱外界的干扰,以专心搞科研又有何罪?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news/bgwx/1111123c2014.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