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到底什么是报告文学呢?我认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为,顾名思义,是报告,也是文学,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报告属于新闻,文学属于艺术。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联姻的产儿。没有“报告”,失缺新闻性。文学便无所依附,也就谈不上“报告文学”;没有“文学”,遗失艺术性,则沦为一般的新闻报道,也称不上“报告文学”。简言之,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及时处理新闻题材儿童报告文学,表达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文学样式。解决了报告文学的归属问题后,我们再来讨论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我们认为,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有报告性、文学性、政论性和边缘性。
一、报告性
报告文学首先应是“报告”,具有报告性,其次才是文学,具有文学性。这里的报告性主要是指新
著名报告文学闻性而言。茅盾说:“‘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题材即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报告文学译介到我国不久,1930年8月4日左联执委会通过的决议《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中说:“从猛烈的阶级斗争当中,如火如荼的乡村斗争中,经过平民夜校,经过工厂小报、
纪实报告文学壁报,经过种种煽动宣传的工作,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Reportage)吧!”这里强调的是报告性、宣传性和战斗性。钱杏屯在《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一书的序言中说:“和它的名称一样,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足见报告性在报告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事实证明,读者喜欢读报告文学,甚至弄得洛阳纸贵,
报告文学读后感主要是冲着报告文学的报告性而来的;同样,作者马不停蹄地采访,不避风险地急书,也主要是冲着报告文学的报告性而来的。
二、文学性
报告文学,又称“艺术的文告”。既然称作文学,划为文学体裁,属于文学范畴,那它就以会强烈的文学性。报告文学既然是真人真事题材和文学手段表达相结合的产物,那么,这里的“文学’则是带有某种新闻性的文学。
有的报告文学作家说自己创作报告文学是“玩现象的”,是“现象大师”(钱钢语),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玩现象”是形象思维、艺术概括的一种谦虚说法,通过个别反
报告文学的写法映一般,通过现象相示本质。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一般表现为: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想象的运用以及精辟的议论,理性的分析等等。报告与文学关系的阐释一直是一个难题。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将生活真实与艺术创造完全对立起来,只看见二者的矛盾,未见二者的统一。因此,对于报告与文学,许多人各有侧重,有的只强调“报告”重要,有的则强调“
徐迟的报告文学文学”重要,都有所偏颇。基希说:“具有什会意识的作家承担着双重的任务,即斗争的任务和艺术的任务,但他如果只限于从事他的艺术或者他的斗争,那么这双重任务将会因为单打一而一无所成,两方面都会没有效果和价值可言。”这里如果把“斗争”换成“报告”的话,借来阐释报告与文学的关系似更为准确,即“报告”与“艺术”应该并重。正如刘亚洲在《新的时
人物报告文学代与新的探索》中说:“在谈到报告文学创作时,有人把报告与文学隔离开来,说:‘报告第一,文学第二’。我则认为:报告第一,文学第一。作为报告文学,真实性当然是不用置疑的,但文学性绝对不可忽略,否则就是通讯与特写,而不能称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那么,形式、手法、风格应愈多愈好,文学性则愈强愈好,提高文学性正是为
报告文学怎么写了提高报告性。
三、政论性
所谓政论性,就是作者结合社会现实,在文章中直接站出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褒贬人物,或阐明意义,或作判断,或抒发某种强烈的感受,极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报告的对象的政治性、社会学的评价。
报告文学是报告也是文学,作为文学,它必须运用形象化手段,具备审美功能;作为报告,它必须直面现实与人生,具备新闻性和政治色彩。报告文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事实报告,它还必须对所报告的人和事直接发表议论,坦率地提
报告文学作品出自己的评判或意见。这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根本点,也是报告文学政论性的体现。议论在报告文学中则表现为一种理性,而只有理性才能对社会实践作出正确的客观选择、明智的判断。今天,多元结构和瞬息万变的社会,更需要理性,所以报告文学应充分发挥其议论特色。
以上是
竞聘上岗演讲的内容。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